发布时间:2025-10-18 23:43:49 新闻来源:bat365app官网入口登录
陈若璠、陈芷豪、陈丽云(中国香港)、丁乙、高入云、郭锐文、何启如、林岚(中国香港)、李军毓&郭建平、李青、李娜、刘嘉琛、毛宇、孙艺芸、王杉羽、王小松、徐戈、徐向真、应歆珣、杨安
9月23日,第五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正式于浙江美术馆拉开序幕。作为亚洲地区最具规模的当代纤维艺术展览项目,本届三年展由施慧担任艺术总监,姜俊、黄燕、阿萨杜尔・马克洛夫(Assadour Markarov)、许嘉担任策展人,以“重构星空”(Re-Constellations)为主题,汇集了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45位杰出艺术家。他们共同在杭州这座古老的丝绸之城,通过纤维艺术这一独特媒介,编织出一个全新的文化天穹,探讨在全球化退潮、价值重构的时代背景下,“全球南方”的文化崛起与当代艺术的未来走向。
在现场,凤凰艺术与参展艺术家王小松展开一场深度访谈。作为重要的艺术家和策展人,王小松始终在绘画维度中寻求突破。而在本次展览所呈现的纤维艺术领域中,他则以一种近乎“实验者”的姿态,不断探索着材料的边界和艺术表达的全新可能。
在第五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的展厅里,一件名为《万壑松风2》的作品静静地吸引着过往观众的目光。它由无数褶皱的“纤维”构成,呈现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质感。远观,它仿佛是宇宙深处星云的缩影,柔软、深邃,引人遐想;近触,指尖传来的却是坚硬、冰冷的触感,甚至轻轻敲击,会发出类似金属的回响。这种强烈的感官反差,正是艺术家王小松想要传达的核心——在矛盾中寻找张力,在颠覆中重塑认知。
王小松早年留学德国柏林艺术大学、获Meisterschüler学位,现为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艺术与跨学科融合,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留德艺术学人的代表之一。作为活跃于国际的当代艺术家,王小松曾担任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并策划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览,持续推动中国艺术与全球语境对话。他的作品获国内外广泛认可,曾在意大利美第奇·里卡尔第宫、德国路德维希·科布伦茨博物馆、吕贝克圣安娜美术馆、维也纳艺术家美术馆等重要场馆展出。
大多数的传统艺术都来自于平面,无论是东方的卷轴画还是西方的油画,都是在二维空间里构建世界。但当一个平面变成凹凸不平的立体时,它的一切——形式、光影、甚至内在的力量感——都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也就是说,把一个画面‘拉’起来,在挤压的过程中,它的表现形式完全与平面的关系发生了改变。
在本次展览的最新作品中,艺术家通过其经典的艺术语言“褶皱的布面”展现了关于“多维度绘画”的探索,其材料、触感、方向、明暗、色彩等元素的空间变化,共同展现出了艺术本身的动态性和可塑性,同时在软与硬、平面与立体的多面性中构建起矛盾纠结的独特视觉互动。
“一只盲目的甲虫在弯曲的树枝表面爬动,它没有注意到自己爬过的轨迹其实是弯曲的,而我很幸运地注意到了。”这是爱因斯坦曾说过的,也是王小松在艺术创作时,常常提起的一句话。
“雕塑是最接近自然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三维的;而平面绘画则最富有表现力,可以承载无穷的风格与情感。”王小松在采访中进一步分析道,“但人们似乎忘记了,或者说忽视了,我们能否在极具表现力的平面绘画和极具自然感的雕塑之间,找到一种新的可能?这就是我长期思考,并试图纳入我艺术范畴的问题。我需要一种新的、内在的、情感逻辑式的语言,来反映出我对‘多维度绘画’的感悟和尝试。”
在某种意义上,《万壑松风2》灵感来源自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对其立体而抽象的呈现。王小松认为,至高的绘画应能唤起强烈的触感、拥抱感和心灵震撼,引导观者以全新视角解读秩序的文化内涵。他尤其强调多维度绘画是对弯曲空间的探索,是对欧氏几何在弯曲空间中的逆向表现。
因此,《万壑松风2》并非一件简单的“纤维装置”,它更像是一幅被“升维”了的画。那些褶皱的纤维,就是被“拉起来”的画面,它们在空间中扭曲、翻涌,形成了新的光影叙事。观众在作品前移动,看到的不再是固定的图像,而是随着视角变化而不断流转的“星空”。这正是王小松所追求的——将时间与运动的变量,引入原本静止的平面艺术之中。
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纤维、布料是“柔”的代名词——我们穿的衣服、盖的被褥,都以其柔软的特质给予我们温暖与慰藉。然而,王小松却反其道而行之,致力于将这种极致的“柔”,转化为一种出人意料的“刚”。
“我希望能够通过这种矛盾中的对抗,来表现柔性材料自身所蕴含的张力。柔性有它内敛的力量,但艺术同样需要刚性的力量来表现。”这种“以柔克刚”的转化,带来的不单单是物理上的惊奇,更是心理上的震撼。这种“意外”和“惊喜”,也正是艺术家精心设计的“陷阱”。王小松认为,一个不可预计的效果,才是艺术家真正要追求的东西。
这种创作哲学,与纤维艺术的本质不谋而合。纤维艺术自古以来就与“手工”、“编织”等充满人情味和偶然性的行为紧密相连。王小松将这种偶然性推向了极致,他不是在“编织”一个预设的图案,而是在“激发”材料自身的生命潜能,让它在柔与刚的对抗中,自我生成最终的形态。那些看似随机的褶皱,背后是无数次实验与对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最终呈现出一种“失控中的秩序”。
王小松对纤维艺术的思考,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创作。作为一位深谙中西艺术史的学者和策展人,他更看重纤维艺术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价值和国际交流中的潜力。
“自从有人类开始,纤维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回顾道,“从洞穴时代用树叶、兽皮保暖,到后来提取植物纤维织布,再到今天,我们穿的衣服、坐的椅子、甚至汽车内饰,纤维无处不在。但问题也恰恰在这里,当一种材料过于日常、过于‘普通’时,要把它变成一件奇特的艺术品,就需要非常用心,需要提出一个强有力的概念。”
去年,王小松作为策展人策划了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在那次展览中,他深刻地体会到了传统与当代文化的互相转译在文化交流时所产生的巨大能量。
其中,他特意邀请了艺术家施慧呈现其结合书法与纤维艺术所创作的作品。王小松解释说,“中国的绘画最早就是在绢上画的,丝绸本身就是我们最古老的艺术载体之一。但后来,丝绸更多地走向了工艺品,而绘画恰恰是在这个基础上,把它提升到了纯艺术的层面。那么,我们今天能否反过来,利用纤维这样一种材料,把它的工艺性和艺术性重新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西方观众立刻被这种作品感染了。”王小松回忆道,“他们既看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也看到了当代纤维艺术在国际舞台上最前沿的展现。作品仿佛穿越了千年的历史,连接了古与今、中与外,赢得了一片好评。”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纤维艺术不单单是一种材料艺术,更是一种承载文化记忆、促进文明对线从杭州到未来:科技赋能下的文化新路径
作为浙江大学的教授,王小松对杭州这座城市的艺术生态有着深刻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
“杭州总的来说,是一个更具有中国传统艺术色彩的城市。它对当代艺术是包容的,但在开拓性上,可能还稍显不足。”王小松在现场采访中话锋一转,指出了杭州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杭州有一个巨大的特点,就是它的科学技术实力,尤其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比如DeepSeek这样的企业就诞生在这里。科技,可以牵着艺术往前走。”
“我们可以思考,如何从民间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再利用杭州引领全球的AI技术,将其进行转化,然后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给观众。”王小松提出了一个富有前瞻性的路径,“让老百姓在了解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看到民间传统文化在今天的AI时代,是如何被激活、被重新演绎的。我认为,这可能是杭州未来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最佳路径。”
这不仅是王小松对杭州艺术未来的期许,也与他自身的艺术探索遥相呼应。他的作品就像他本人一样,温和的外表下,蕴藏着强大的思想力量和对艺术边界的无限好奇。他不单单是在创作一件艺术品,更是在构建一个哲学命题,邀请每一位观众进入他的思考现场:我们是不是满足于平面的认知?我们能否在熟悉的日常中,发现一个被折叠的、多维的、充满惊喜的新世界?
王小松始终坚守以传统“油彩与布面”为主要媒介与形式,在不断实践中突破了传统绘画中固有矩形外框或者其它几何形边界的视觉定义,提出了具有革新性的“多维度绘画”理念。“多维度绘画”旨在探讨弯曲与皱褶空间的艺术表现形式。王小松将平面绘画里的线条、色彩、构图、肌理等变量,延伸至多维立体空间,运用大面积单色铺陈、凹凸的画面等,竭力探讨弯曲空间中绘画形式与变量间的关系,同时不断探索如何充分的利用不同的材料,在画面上折射出中西方双重文化的共性与矛盾。在画布“凹入”与“凸出”的多维度皱褶空间里,绘画以“折叠”的方式被塑造,在凸显材料媒介的“物质性”的同时,使画面整体成为“视觉空间的连续体”和真实可触的空间,并表现出超越材料形式之外的生命与灵魂,以弯曲的形状隐喻当下人性的焦虑与精神困境以及多变性,使作品发人深思。
阿联酋王室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奥地利舒茨艺术典藏奥地利,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家美术馆奥地利,巴威尔艺术基金德国,德国路德维希科布伦茨当代博物馆德国,德国吕贝克圣安娜美术馆德国,希腊拉里萨现代艺术中心希腊,广东美术馆广州,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印如精舍台北,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北京,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及其他机构或私人藏家。
上一篇: 农业领域税收优惠全解(20251014)
下一篇: 新式超级木材面世:硬度堪比钢铁分量轻六倍
联系人:孙经理
手 机:13864483567
电 话:0533-5751697
公 司:bat365app官网入口登录
地 址:淄博市淄川张博路电磁厂南50米路西